重癥超聲,在危急重癥患者的救治工作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譽為現代ICU醫護的“透視眼”、可視的“聽診器”。大理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駐永仁縣醫院醫療隊員楊志翔醫師在幫扶期間發揮自身特長,幫助基層醫院開展重癥超聲新技術,提升危重患者救治能力,為患者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近日,永仁縣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緊急收治了一位多發傷患者,患者趙大叔合并有頭皮血腫、頸椎脫位、肋骨骨折、血氣胸、骨盆骨折、創傷性濕肺等多臟器損傷。趙大叔入院后出現失血性休克,凝血功能障礙,急需補液、輸血、泵入血管活性藥物升壓等治療,但由于周圍血管條件差,通過外周靜脈輸液滿足不了臨床需求,需為其施行深靜脈穿刺置管術。

由于趙大叔頸部有頸托固定,又合并氣胸,給頸內靜脈置管、鎖骨下靜脈置管都增加了難度,且他的凝血功能差,若誤穿動脈則可能導致嚴重后果。科室值班醫師嘗試進行股靜脈穿刺,但由于趙大叔骨盆骨折,屈曲雙腿和不能平臥的體位使穿刺變得異常艱難,多次穿刺都以失敗告終。面對如此情況,楊志翔醫師果斷提出實施超聲引導下股靜脈穿刺置管術。在床旁超聲到位后,楊醫師憑借豐富的臨床經驗及扎實的技能功底,指導永仁縣醫院重癥醫學科醫護團隊在超聲引導下順利完成了股靜脈穿刺術,為趙大叔開通了“救命通道”,給救治贏得了寶貴時間。
深靜脈穿刺置管是ICU的一項常規操作,一般是臨床醫師根據經驗和手指觸摸確定血管位置進行穿刺,這樣的盲穿取決于醫師的經驗和技術,出現并發癥或穿刺失敗可能性較大,給臨床診治埋下隱患。超聲引導下深靜脈穿刺術可避免因盲穿造成的危險,因置管過程中可以清晰看到穿刺針進入血管的過程,使臨床醫師像擁有了一雙“透視的眼睛”,可清楚掌握血管解剖位置及走行、管腔內有無異常回聲,排除靜脈畸形、血栓、狹窄等特殊情況,使深靜脈穿刺變得安全可靠。
【責編/解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