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7日晚,文學院有幸請到了中國作家協會創作聯絡部主任彭學明老師為文學院師生作了一場題為“文學的第一粒金丹”的文學講座。文學院黨政領導、教師以及學生共計180余名到場,一同分享了這場文學盛宴。講座由文學院副院長于昊燕主持。

彭學明老師開講明義,明確地告訴大家文學的第一粒金丹就是:語言。他以散文語言為切入,他說,散文語言總體要求是精練準確、樸素自然、清新明快、親切感人。語言美分為語感美和語境美,其中語感美分為:樸素淡雅、絢爛詩意、柔美婉約、陽剛疏朗和雄渾沉穩等。他通過從賈平凹的作品《閑人》、鐵凝《哦,香雪》和納張元《父親的三雙鞋》等經典散文作品對語言美和語感美進行了詳細的、深入淺出的分析和講解。
他說,語言的感覺決定語言的風格,語言的風格決定作品的個性美,語言的風格有很多種,美也有很多種。不同的作家,他們在創作上表現出來的藝術特色和創作個性都不盡相同,也就是說創作“風格”不同。具有獨特“風格”的作家,即便作品不寫上名字,熟悉其作品的讀者也一眼就能識別出來。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在作品中,融入了作者的本性、性格、趣味、思想、思維方式、價值觀、生活方式、習慣等特征屬性。
彭學明老師說,自己作品《娘》是敲碎骨頭揉成墨寫的,是血淚交流寫出的,是他與娘的一次對話,是他寫給娘的一封檢討書。他在《娘》里除了寫了娘宏闊無私而又艱辛頑強的母愛外,也寫了一個兒子種種對不起娘的點滴小事,真心向娘檢討和悔過。彭老師從自身經歷分析說,之所以會弄丟“娘和娘的精神世界”,是因為我們都有人性的弱點,無論對母親還是社會,都很難做到無私無畏。因為各自要忙自己的生活、人生、功名,所以就有了各種各樣的小我、私欲和瞻前顧后,造成了我們不能像父母無私無悔地愛兒女一樣愛父母,甚至常常為了自我而忽略、怠慢父母。

彭學明老師認為,自己的作品《娘》之所以產生這樣的影響,是因為他所書寫的是自己的真情實感。“真情產生力量,真誠產生高貴,真實產生偉大。好的文學作品應該有煙火味、世俗味、人情味。煙火味和世俗味接地氣,可以反映生活的酸甜苦辣;人情味是深入人心的,用來揭示生活的真諦,給予讀者生活的啟迪。寫出這些‘味道’,作品就有了溫度,就能夠打動人心。”他告訴我們,為人子女要多一點心胸和愛,更好地陪伴父母,更多地理解父母。
近3個小時的講座,全場響起10余次掌聲,文學院師生如饑似渴地享受著彭學明老師帶來的聽覺、視覺、味覺的新鮮感和心靈觸動感。講座在文學院師生向彭老師表達敬意和感謝的掌聲里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