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8日晚,河北省作家協會主席關仁山在大理大學一教一大為文學院師生作了一場題為“文學的社會廣度、人性深度與精神高度”文學講座。文學院黨政領導、部分教師和190余名學生聆聽了本次講座。講座由文學院院長納張元教授主持。

關仁山,男,漢族,中共黨員,1963年生于唐山豐南,中國作家協會全委委員,河北省作家協會主席。與何申、談歌被文壇譽為河北“三駕馬車”。著有長篇小說《日頭》《麥河》《唐山大地震》《天高地厚》《金谷銀山》等,中短篇小說《大雪無鄉》《紅旱船》《九月還鄉》長篇紀實文學《感天動地》《太行沃土》等,出版十卷本《關仁山文集》,達千余萬字。作品曾獲第五屆魯迅文學獎,獲中宣部第十一屆全國“五個一工程”獎,第十四屆中國圖書獎,第九屆莊重文文學獎,及香港《亞洲周刊》華人小說比賽冠軍等。
講座中,關仁山老師從自己的作品“中國農民命運三部曲”《天高地厚》《麥河》《日頭》作為切入點。他說:我是農民的兒子,我寫‘農村三部曲’就是為鄉村現代化發展把脈,探索現代性語境下有關鄉村發展的土地制度、經濟模式、鄉村政治、鄉村文化等問題,努力發現適合當下鄉村的合理合法的發展模式,關注現代化進程中鄉村出現的各種問題,尤其是現代農民的生存遭際與精神困境。”

關仁山老師以“中國農民命運三部曲”收官之作《日頭》創作起因、創作大背景和創作心路歷程等進行深度剖析,依次對作品內在社會廣度、人性深度與精神高度進行詳細地講解。他說:“要想成功塑造新農民形象,作家不能回避農民形象真實性問題。在塑造新時代農民形象時,既要不失審美理想,又應具備弘揚正面精神價值的能力,即便是對丑惡的批判,也要有強烈的人性發現和終極關懷的光芒。精神性,恰恰是民族精神能力的支撐點,也是史詩性創造的精神之源。”

在師生互動交流環節,學生們踴躍發言,同學們就如何深化作品思想高度,作品如何成為時代變遷的鏡子、如何書寫農民的精神世界以及人性的矛盾描寫等進行了請教,關仁山老師用自己豐富的創作經驗和專業的文藝理論知識給同學們一一作了解答,同學們受益匪淺。
關仁山說:“要塑造新時代農民形象,要走進他們的內心,觀照其靈魂,塑造的人物才能立體豐滿,迎風而立。我們應該以自己沉甸甸的思考記錄鄉村振興和實現中國夢偉大進程中的中國故事,為實現世界公平正義發言,為重建人類美好精神家園書寫。”
講座在全場熱烈的掌聲中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