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9日,凡一平教授應邀為文學院師生帶來了一場題為“如何從文學到影視,又如何從影視回來”專業而又精彩的學術講座。文學院200余名師生參加了講座。講座由文學院副院長于昊燕教授主持。
凡一平,本名樊一平,壯族,廣西都安人。廣西民族大學二級教授,第十二、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廣西作家協會副主席、廣西影視藝術家協會副主席。出版有長篇小說《跪下》《順口溜》《上嶺村的謀殺》《天等山》等七部,小說集《上嶺村編年史》《撒謊的村莊》等十二部。曾獲銅鼓獎、獨秀獎、百花文學獎、《小說選刊》雙年獎等。根據其小說改編的電影有《尋槍》《理發師》《寶貴的秘密》等。長篇小說《上嶺村的謀殺》《天等山》等被翻譯成瑞典文、越南文、俄文等出版。

“如何從文學到影視”。凡一平教授從第一部改為影視作品的小說《尋槍》開始入題,他分享了《尋槍》在拍攝過程中的困難、焦慮以及在取得成功后溢于言表的興奮和莫名的擔憂。講解了《理發師》從發表和賣掉版權以后內心的掙扎、迷茫。他說:“他們不再屬于我,而屬于演繹它們的編劇、導演和主演。我就像老實巴交的農民,看著自己的親生骨肉,被送到別人的家里撫養和生活,等再見到他們的時候,自己不再是這些孩子的父親。那些將孩子拿去培養和打造的人,也儼然以父親自居,因為他們有足夠的實力證明養育的功勞,最高的榮譽和報答應該屬于他們。這是不甘寂寞和清貧的寫作者的宿命,這就是影視和文學的關系。”
“如何從影視回來”。他解剖了自己的寫小說從功利到回歸本心的心理變化。他說:“影視比小說巨大利益的誘惑,讓人無法拒絕。第一二部作品被搬上銀幕后,我每寫小說之前之后,總是希望首先它能發表,然后被轉載,再然后被改編成電視劇、電影。我有幾個小說做到了這一點,所以有的人說我很幸運,因為影視,改變了我的生活。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我越來越感覺到影視并沒有給我帶來真正的快樂,我的內心不斷在提醒我,我的本質是小說家,我的樂趣在寫作中。在經歷了長時間的掙扎后,追求內心的本真逐漸戰勝了無踏實感的物質欲望,回到了尊重本心的寫作”

“沒有影視,我的生活一窮二白,但沒有文學,我什么也不是。” 凡一平教授說這是他的文學影視觀。他用2個多小時的時間,以自己為例,給文學院師生講述了“從文學到影視,從影視回到文學”如他小說情節一般波瀾起伏、曲折多變的寫作之路。他坦誠的話語和精彩的人生經歷給文學院師生帶來了內心的震撼和沖擊以及對文學和影視關系的思考。
講座結束后,文學院學生就凡一平教授的講座展開了思考和討論,大家紛紛交流心得體會。

2020級漢語言文學1班陳歡說 :“凡老師是一個充滿喜感的人,他用幽默的語言講述了他‘文學—影視—文學’的創作經歷和影視經歷,影視讓他過上了優越的生活,但他并不快樂;在洗盡鉛華后,他重找初衷,回歸了他熱愛的文學,重拾了快樂。我收獲的是我們不論是什么時候都不能忘記本心,或許我們會被紙醉金迷的社會所干擾 ,但我們堅定的本心會支撐我們走下去,不被物質的誘惑迷了心智,被時代潮流所淹沒。”
2020級漢語言文學2班樊萍說:“影視讓凡老師的生活有了質的保障,文學讓他精神上得以滿足。一個生存,一個情懷。他的經歷告訴我們,我們的生活就是一個自我救贖和自我和解的過程,我們追求一種東西的同時也意味著我們會失去很多東西。我們都是獨立且富有思想的個體,在這個靈魂追不上發展的時代,我們只有守住初心,才能在走了很遠的路之后,在初心的指引下,回到出發的起點。”
2021級新聞學班自文玉說:“這是經驗傳授課,讓喜歡創作的我們找到了前進的動力。在我粗淺的認知里,文學創作和影視作品似乎是沒有關聯的,文學創作是一件很浪漫的事情,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融入到書本里,把自己的所見所聞匯入語言中。而影視作品則需要靈活的思維,把自己的想法寫進劇本里。而在凡老師這里,他們相遇、相知,產生了耀眼的火花,這刷新了我的認知,打開了我新的學習之門,接下來我將深入閱讀凡老師的小說和觀看相關影視作品。”
2021級漢語言文學1班的舒心說:“凡一平老師的講座深深地吸引了我,讓我對他產生了一種‘大丈夫當如此’的敬意。文學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文學能帶給人精神上的慰籍,閱讀文學的過程令人享受,而文學融入影視,無疑是錦上添花。我們不應該拒絕文學影視化,我們所要考慮的是如何平衡“文學性”和“商業性”,讓多元化的文學載體在新時代中可以傳播更多的人文情懷和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