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6日,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王君超教授受邀到大理大學文學院進行學術交流。當天下午,王君超教授在新聞傳播學教育懇談會分享了個人教學、科研、訪學經歷并回答了在場師生提問。晚間,王君超教授為文學院師生帶來一場題為“儒家文化與互聯網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的學術講座。
王君超,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長聘教授、博導。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北京市新世紀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人選,中國新聞獎評委,教育部“馬工程”《新聞編輯》主要專家。

懇談會上,王君超教授從自己的經歷講起,分享了從《人民日報海外版》要聞部主任編輯轉型成為清華大學教師、去到全球多所高校訪學的經歷,王君超教授表示,開拓眼界增長知識、多體驗多嘗試有利于成長,他也認為,老師傳授知識給學生,為學生答疑解惑的過程也是一種教學相長、相互促進的過程。在談到教學時,王君超教授強調“課比天大”,他以自己主講的高級新聞編輯、媒介批評工作坊等課程為例,分享了課程依托教改項目以理論與實訓結合、學界與業界合作帶領學生進入新聞現場實踐、打造“1+N”實踐教學模式的經驗,同時也希望新傳學生能飽含對新聞職業的熱愛、投身新聞傳播事業。隨后,王君超教授與文院師生展開互動談論,針對邊疆新聞傳播教育如何辦出特色、如何打造精品課程以及學生如何提升新聞采編評水平等回答了師生們的提問。

“儒家文化與互聯網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講座有二百余名師生到場聆聽。王君超教授首先從選題意義闡釋出發,結合了儒家經典學說、黨的二十大和習近平在文化傳承座談會上的講話,闡明了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把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的觀點。隨后,王君超教授對于互聯網如何治理,提出自己的“中國方案”——“向內轉”。他將文學的向內轉和新聞傳播的向內轉進行對比,具體說明了“向內轉”“去西方化”的研究視角和挖掘優秀中華傳統文化價值的轉型。隨后,王君超教授從“亞洲價值觀”、外國人看待中華文化的角度對于“向內轉”作了進一步闡明。
王君超教授結合當今社交媒體治理困境,對自由主義治理模式、多利益攸關方治理模式、超國家治理模式、政府主導治理模式四種互聯網平臺治理模式進行分析,他認為,現有的幾種模式不能完全適應當下環境,不能解決當下面臨所有的問題,將“儒家模式”融入當下互聯網治理,或將改變這種狀況。
王君超教授將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融入當下的網絡治理、網民個人修養、網絡平臺社區、言論自由與控制、全球化時代跨國平臺解決等問題,表達了對于未來網絡規范治理和和構建網絡空間共同體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