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1日,文學院有幸邀請到了云南民族大學李騫教授為文學院師生帶來一場題為“現實的與理想的:《故鄉》三種鄉土敘事的比較分析”的學術講座,文學院院長納張元,副院長于昊燕、張錫梅,大理州作家協會副主席北雁、副主席兼秘書長李達偉出席講座,文學院190余名文學愛好者到場聆聽。講座由納張元教授主持。

李騫,又名阿茲烏火,彝族,云南鎮雄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云南省作家協會原副主席,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云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會副會長,云南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共云南省委聯系專家,“四個一批”人才,云南民族大學二級教授。發表小說、詩歌、散文一百多萬字,出版各類文學著作五十余部。作品五次獲云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國家民委文學與社會科學二等獎,《現象與文本》獲第八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 (文學理論與評論)“駿馬獎”。
講座伊始,李騫教授從《故鄉》文本的敘事空間由三個故鄉構成:現實故鄉、想象故鄉和理想故鄉為線索,系統且詳細地為我們講述了三個敘事空間的外在景象、人物性格、風俗描述的本質和不同。他說:“現實故鄉是‘蕭索的荒村’,讓人失望;想象故鄉是一幅生機盎然的‘神異圖畫’,令人向往;理想故鄉則呈現出歡快、明亮、溫馨的色調。之所以出現這種差異,并不是社會意識形態的原因,而是敘事者的敘述視角、敘述心態不同的緣故。”

在總結中,李騫教授說,《故鄉》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農村社會生存現狀的縮小版,在這個空間里,相同的人物在不同時代的外貌、性格、人生處世哲學的變化,及其對這種變化的原因的深刻探索,是敘事者關注的焦點,也是“我”直面三個故鄉時情感價值的傾向表達。至于文本中三個故鄉外在景色的不同,人物性格的殊異,風俗描述的區別,則是從藝術形式的視域彰顯了敘事者厚重的主觀審美理想。筆者的闡述未必就切近作品原本的意義,不過是從文本細讀的立場,表達對“最富魯迅氣氛”小說品質的一種粗淺見識。

李騫教授由淺及深、深入淺出的講解和幽默風趣的話語,給同學們帶來了一場輕松愉快而收獲頗豐的文化大餐。講座在師生依依不舍中和表達敬意的掌聲里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