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專生到醫學女博士
發布日期:2022-05-09
瀏覽: 次
作者:大理大學護理學院/賀啟蓮
“幸得三月櫻花舞,從此阡陌多暖春”。
三月的大理小城,漫山遍野都被深粉淺紅的櫻花所籠罩,朵朵生命盡力怒放,鮮活美麗,溫暖純良,猶如是對獨屬春天的女性節日最貼切的代言。那么,就借著這屬于女性的三月春光,讓思緒緩緩流淌,回溯我自己從中專生到醫學女博士的逐夢之路,尤其是作為我最初起點的中專生活。而讀到這段文字的你,也許就如一位我未曾謀面卻傾心而訴的朋友,或深或淺,讓我們都對曾經追夢的自己,報以一個真誠溫暖的微笑吧。
小鄉村的炊煙裊裊,家門前的叮咚小河,烈日下的播種收麥,夕陽下的牧牛回家……清貧卻淳樸的少年時光,讓扎著兩條長長麻花辮的鄉村小女孩,學會了做人最基本的品質:善良,踏實,勤奮,刻苦。而隨著初三畢業,人生第一次的選擇,就陡然間擺在了我面前。當時中考之前,省里會先組織一次中專考試,考上的學生學費生活費都有資助。最關鍵的是三年學習結束,就可以包分配工作。這是很多鄉村孩子走出農門最直接的途徑,也是當時教學成果的直接體現。我依然記得那個下午,當校長告訴我們,全校只有我一人考上了中專,我的班主任老師那瞬間笑瞇了雙眼。臨走時她說:“你有能力上高中考好大學,只是花費對你家來說太困難了。”14歲的我對面臨的人生選擇會造成的巨大差異并無多少概念,想想清貧的家庭和生病的父親,上高中考大學幾乎只是在腦海里如遠方彩虹般閃現了一下而已。當我回家把消息告訴種田回來的父母,全家人的喜悅,以及長輩只字未提的高中大學,讓我知道去讀中專就是當時最好的選擇。盡管當一名老師是我從小的夢想,但老師說上衛校學習護理留在省城的機會大很多,在醫院工資也會更高,就這樣我的志愿就填為了護理。
衛校學習,是我長到14歲第一次離開小鄉村到省城,第一次離開家人,第一次長期獨自在外,第一次住集體宿舍,還有,第一次日常化的餓肚子。從省城到鎮上的車費單程5元,學校食堂一份土豆絲1元,稀飯2毛。報到后的第一個周末,很多同學都回家了,我一個人在宿舍邊流淚邊寫“此地無銀”的家信:“阿丫阿爸阿媽(祖母和父母),我很好,飯也吃得很好,我也不想家”;用公費生發的飯票跟其他自費生同學換錢,買錄音機播放英語磁帶;每天2毛錢稀飯當早餐,經常讓正長身體的我在早晨十點多的課堂上肚子咕咕叫,令周圍同學忍俊不禁;中午打一份素菜會留一半晚上吃,回家大包小包帶回的饅頭發霉了都舍不得扔……這樣的窘迫艱難,是我三年中專歲月的生活常態。所幸這些難處,并未讓我自輕自賤自暴自棄,也未對他人對社會增添冷漠抱怨。我用全身心的讀書學習,家人淳樸的愛和溫暖,治愈生活給予年少的我同學眼里都認為的艱難。在數十年后的課堂間,當我成了夢想中的教師,這些經歷都成了我去疏導激勵那些因丁點困難就心理失衡的年輕孩子們最真切的指引。
然而,就是那沖淡生活艱難的學業,也并不是一開始就順風順水。已經很努力的入校第一次期中考試,我班級排名第7,年級第20。熄燈后的走廊,蠟燭下的深夜,雙休日的操場……第一學期末我成了班級第1,而從第二學期開始,我將年級第1一直保持到畢業。這不是說學習排名有多重要,但這些數字,記錄了當年那個14歲的鄉村女孩,在她所能屬于的小天地里,不放棄的努力,不自卑的志氣。當時的中專衛校,不知是何原因,即使最優異的成績,也沒有過一次拿獎學金的機會。而這些年我在高校當老師當班主任,看到國家各級各類高比例的獎學助學政策,真心為那些認真學習的孩子們開心。同時,我也由衷地告訴那些因為點滴之差未能獲獎而抱怨連連的學生,知識的回報,努力的饋贈,不是在你眼前看到的這一切,她在你漫長又未知的人生中,在你不能預料的某個時刻,猶如三年一貫保持的年級第1名和認真踏實的實習表現,幫我叩開了省級三甲醫院編制內護士的大門一般。
當了省城最好醫院護士的我,被護理部主任留在了她曾擔任護士長的心血管科,在努力勝任繁重緊張的護理工作之余,通過自考提升學歷就是當時我的下一個夢想。為了縮短時間,我盡可能多的報考科目。下夜班后也不是由著性子,跟著舍友一起睡大半天,經常是休息兩三個小時就翻開了書本。就這樣,我以平均成績近90分的高分,通過2年4次完成了24門科目的全國自考,獲取了護理學大專學歷。次年省上開辦了首批護理學本科,而我已成家。在當時床護比很低、臨床護理工作強度極大的情況下,我在正常上班和照顧家庭的同時,通過3年異常刻苦地學習,拿到了護理學本科學歷和理學學士學位。這也算是在某種意義上,部分實現了我14歲時曾在心底涌動的大學夢想吧。
一個夢想的實現,是另一個夢想的起點。于是,我開始邊準備要孩子,邊備考全國研究生考試。如同中專時一樣的刻苦努力,加之 本科期間通過了大學英語四級六級,以及7年的多科室臨床護理經歷,讓我順利通過研究生筆試面試,獲得了脫產前往重慶醫科大學進行護理研究生學習的機會。讀研期間,我發表了3篇中文核心論文,以研究生課題申請獲批重慶市2項課題資助,同時也生下了我的大女兒,算是完成了學歷能力提升和擁有母親角色的又一個夢想。
碩士畢業的我如愿以償,終于實現了自己從小當老師的夢想,成為當時醫學院唯一一名護理學研究生學歷學位的教師。在之后十年的大學教學生涯中,我繼續保持著努力上進的心態,于2012年獲得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骨干教師培養資助,第一次踏出國門,完成了為期八月的美國高校進修任務。我忘不了前往北京面試時美國資助方考官們一系列嚴苛的問題,也深深明白出了國,一個人的“精氣神”,不再只代表你個人,而是會成為外國人眼中的“中國(女)人的樣子”。不卑不亢,勤奮認真,進修結束后導師及美方單位給選派機構寫了一份兩頁紙的公函,高度肯定了我完成的進修、講座、助教等工作,也為2016年我再次獲國家留學基金委公派資助進行為期一年的美國訪問學者奠定了良好基礎。在此期間,除了主持進行國家級和省級教改項目等教研工作,認真完成承擔的課程和學生輔導任務,我同時也通過了全國博士生統一考試,師從高原醫學國際著名學者格日力教授進行高原疾病與健康照護的研究,并用心搭建所在大學、護理教學醫院和美國護理高校的合作……這一點一滴的持續進步,從來都沒有一帆風順,從來都沒有輕而易舉,所擁有的,只是曾經那個走出小鄉村的14歲女孩與生俱來的不畏懼困難的勇氣、不妄自菲薄的心氣,還有那愿意一路追夢的志氣。
此刻,我來到大理大學這座“山水中的大學”已近三年,在學校學院和工會組織的支持幫助下,我們一家四口人算是在大理安全著陸,安居樂業了。左顧點蒼畫,右盼洱海琴,窗外櫻花爛漫,醉了屬于我們女性的陽春三月。鍵盤敲下這些文字的時候,我40歲,教授,兩次國際訪問學者,護理學碩士,醫學博士,云南省高校護理學科國家級課題零的突破者,2022年度大理州三八紅旗手。而大理,則給了我新的夢想:成為更強的理大人,更美的大理人,活成更好的自己。如果說,做人免不了比較,那我認可的是“只跟從前的自己比”。從14歲的中專生開始,我堅信每一個階段目標的達成,每一個小小夢想的實現,自己的踏實努力是根本。如果你真的努力,縱使不怎么好的一副牌,也同樣會打出一個精彩的結局。
有人說:“夢想會發光”,而我說:“發光的不是夢想,而是你,是我,是我們每一個平凡但努力追夢的人。”每一個努力前行用心追夢的女性,無疑是這陽春三月最具光芒的影像。謹以此文追憶少年時追夢的自己。最后,祝讀到我文字的你,好夢成真。